浅谈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WebQuest的方法

2019-08-20 15:10

摘自:《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什么是WebQuest。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WebQuest要做到精选主题,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安排的任务要适宜,资源不要过多,够用即可,并且过程的展开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总结要精练。

[关键词]:WebQuest、主题、情景、任务、资源、过程、评价、总结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充满魅力、让人心动痴迷,充满生命力的学科。面对每日、每时、每分都在发生变化的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领略信息技术带给人的便利,如何才能敞开知识的大门让学生找到通往知识森林的大路,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而WebQuest这种教学模式则是一个新兴的、不错的选择。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首创,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WebQuest一般被设计成网页(Web)形式的六大模块,包括:情境模块、任务模块、资源模块、过程模块、评价模块、总结模块。显而易见,WebQuest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推广和使用。

经过一番实践后,本人认为WebQuest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时必须做到“四要,二不宜”。

一、要精选主题

一个好的主题,是一个WebQuest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知道WebQuest并不是单纯的上机活动,它必须有活动介绍和任务安排等的支持,如果主题选得不好,那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最终导致学生、教师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结果还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怎样才算是好的主题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⑴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如果课堂的内容连课程标准都不符合那就更加谈不上好坏与否了;⑵是否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和Web网页。WebQuest顾名思义它肯定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过程中必然要用到Internet资源和Web网页,若能充分利用它们则活动的成功就有了保证;⑶主题选用WebQuest所取得的效果是否比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

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WebQuest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例如:《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程序的选择结构。选择结构是程序设计中三大基本结构之一,在条理性、逻辑性方面要求较高,若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CAI辅助教学,则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掌握要点。因此我们不能为WebQuest而“WebQuest”。

二、情景的设置要接近学生的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情景,把情景的创设作为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情景的设置必须来源于生活,靠紧生活,以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基点,让生活溶入课堂中。

例如:一个较成功的例子《梦幻电脑》,它创设的情景是:“你正在清点你的‘小金库’。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加上你存折上的压岁钱合计有5000元人民币。你打算用这笔钱去添置那台你梦寐以求的电脑。购买时间的选择是合理的。你的确需要这台机器,因为学校正运用电脑与网络开展学习(老师也‘挑剔’的很,他们不再收原来的作业本了,作业都要通过电子邮件递交);另外你收集的游戏也太多了,原来的旧机器根本跑不动。再说旧电脑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朋友机器升级时换下来的二手货,没有什么保留的价值。”这样的情景创设相对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比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相对于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比如清远市则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的。因为经济的制约,清远市大部分学生就读高中时电脑知识的底子为零,他们不要说上网甚至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所以当他们面对这样的情景是很难融入到当中去的。

为此我们在设置情景时一定要以自己的学生为依归,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来创设情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使学生更早地溶入到课堂教学上去。

三、任务宜小不宜大

1、WebQuest的学习模式分为短期和长期探究学习两种。其中短期WebQuest探究学习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其主要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另外一种长期WebQuest探究学习的学习目标是扩展和提炼知识,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

2、我国现行新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信息技术课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的所需课时为36个课时。

3、我国当前暂不把信息技术课列入高考范畴,学生、家长甚至其他的学科教师都不重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综合上述三点情况,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时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其一:学校每星期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一个学期通常会有20周,那一个学期就可以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方法二:学校每星期开设1节信息技术课。一个学期通常会有20周,那要两个学期才可以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从中不难看出如果我们采用长期探究学习的那种模式,学生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那上面吗?家长愿意他们的孩子在课余的时间内花大量的精力搞一些与高考无关的事情吗?况且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能完成教学任务吗?

所以我们使用WebQuest这种教学模式时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国情。每个主题所耗时间以1~2个课时为好,而根据主题制定的任务宜小不宜大,最好能让学生在堂上完成,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过多的课后作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当然任务也不能过细,让学生感到没有一丝的挑战性,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最终导致活动以失败告终。

四、资源不要过多,够用即可

WebQuest是基于网络的,网上的资料丰富多彩。我们提供的资源通常是作为问题探究的“抛锚点”,并且预设于万维网网页中。这些资源包括:Web文本、通过E-mail联系的专家、实际的参考资料、在网络上的调查数据库,也包括传统印刷的书籍和文献。不少人误以为只要提供的学习资源越多,学生从中搜获的有用资料就越多,更容易完成任务。事实上恰恰相反,高中的学生判断、筛选信息的能力还是较弱的,面对繁多的资源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在网络空间盲目地“冲浪”,而忽略了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

另外资源是不会自动推送到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主动出击自己搜寻。为此教师要不断发展自己的信息搜索、筛检能力,确保提供的资源是网海中的精华之一。正所谓兵贵不在多,而贵在精。这样学生才能按图索骥,一击即中,既提高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按我们预先设置的大方向行进,可乐而不为之呢?

在这提供一个小心得: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可分两类。一类是必须的知识资源,也就是说这些资源是解决任务时会用到的;另一类是工具资源,将我们喜爱的工具软件介绍给大家,包括一些应用中的体会交流,这部分的资源是为一些层次较高的学生准备。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各取所需,学有所得。

五、过程的展开形式要灵活多样

WebQuest学习模式首先是要引起学生的困惑与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困惑逐步形成对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获得知识。所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形式要多样,并具有灵活性。

例如:对于正处于“兴趣、困惑→问题”过程中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他聚焦兴趣,建构知识;对于没有经历过真正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第一步可以是围绕他的兴趣困惑,开展接受学习(建议是主动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铺垫;对于学生建构一些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模版、写作提示向导、多媒体元素和组件作为学习任务的输出支架,使学生能够内化学习内容,自主地完成这些任务。

当然多数WebQuest探究活动应该以小组形式组织,也不排除个人独自探究学习的方式。探究活动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组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扮演科学家、侦探、记者,或者模拟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景等等。

六、评价、总结要精练

作为对一次WebQuest活动的回顾,评价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WebQuest根据任务的差异,评价的对象可表现为书面作业、学生的作品、创作的网页或其他内容,而且通常是采用测评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包括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评价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同学。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才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自我的改进。因此学生应该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而总结部分可鼓励学生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拓展其经验。即使总结,学生还可以给教师提供许多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

但要注意,无论是评价还是总结都不宜过长。过多的评价令人觉得烦琐,过长的总结令人觉得乏味。两者均以短、少、精为妙,凡事恰到好处,实为一乐事也。

最后给出一评价表,仅供参考。

评价项目